使用色差儀檢測豬肉品質是目前更好的檢測手段,現(xiàn)在很多肉制品生產商都采用這種方式控制豬肉的品質。色差儀測量可以直接給出肉質的L、a、b值,可以直接通過這些數(shù)據來分析肉質。
用色差儀和肉色板分別對豬肉肉色進行評分,實驗表明,兩種方法的結果基本上是一致的,但也有一定的差異。綜合分析各種可能的原因,我們認為色差儀的結果相對可靠。因為色差儀對每頭豬都進行了5次以上的測定,將測定結果取平均值。雖然每次測定結果的一致性較低(標準差較大),但這與豬肉眼肌橫切面不同區(qū)域的顏色差異有關。色差儀測定結果取平均值也較全面的反映了該個體的肉色水平,結果較為可信。而肉色板評分,每個樣本僅評分1次,還受周圍光源強弱的影響,評分的主觀性強,其結果可信度較低。因此,肉色板評分在個體間肉色差異較小時,很難準確測定,而色差儀測定的準確度要高很多。
影響肉色評定的因素分析
顏色的評定主要有3個方面的影響因素:光源、樣品和觀察者。首先,同樣一種顏色在不同的光照條件下,肉眼觀察的評定結果不一樣。因此,采用肉眼肉色板測定時對光線的強度有一定的要求,光線太強或太弱都不適合。同樣的道理,在用色差儀進行評分時,由于色差儀自帶光源,一定要將鏡口緊扣肉面(不能漏光),這樣就保證了在相同的光照強度下進行評定。正是由于這個原因,色差儀只能測定自帶光源特定光照強度下的L*、a*、b*值,這是色差儀的局限性。本研究證明在實際操作中,僅憑亮度(L*值)是無法對肉色進行評定的。有的中國地方豬種的L*值很高,是由于大理石紋中的脂肪反光所致,并不一定是PSE肉色造成的。其次,肉色的評定與樣品本身是緊密相關的。根據肌肉肉色形成的原理,肌肉的顏色主要是有肌紅蛋白和血紅蛋白組成,其中肌紅蛋白又是主要的因素(約占2/3)。肌紅蛋白本身是紫紅色,其中心的鐵離子與氧結合后生成氧合肌紅蛋白,為鮮紅色, 是鮮肉的象征。但氧合肌紅蛋白進一步被氧化成高鐵的肌紅蛋白后,顏色變深,呈褐色。所以肉色的測定與豬頭屠宰后的時間有關,與所測切面切開的時間也有一定關系。本研究中,所測結果都是在宰后1h,切面切開5min內所測的結果。由于色差儀所測+a*值是紅度,a*值越大,表明越紅。這也不難解釋為什么a*值對豬肉肉色評定有較大的參考意義。在評定肉色時,只參考了a*值來進行評定。
豬肉顏色受遺傳、飼養(yǎng)、屠宰等諸多因素的影響,其中遺傳是一個主要因素。本實驗對5個不同遺傳來源的品種或雜交組合進行了肉色評定,結果表明地方豬種及含有地方豬種血統(tǒng)的豬肉色較洋三元豬深。這也是我國地方豬種的特性之一。SHB和YH豬雖然都含有地方豬種血統(tǒng)的雜種豬,但SHB豬僅含有25%的地方豬種血統(tǒng),已選育了3個,肉色較YH豬含(50%的地方豬種血統(tǒng))略深。除亮度之外,人眼主要捕獲3種基本顏色(藍、綠、紅),各人對這3種基本顏色刺激的敏感程度不一樣。因此,利用肉色板肉眼評定肉色時,不同的評定者其結果可能會有所差異。而采用色差儀評定相對客觀,這是色差儀評定肉色的一大優(yōu)點。